欢迎进入某某教育官方网站!

咨询热线:400-123-4567

致敬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农业资源与环境教师团队

  农业资源与环境教师团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沈其荣领衔。团队始终紧扣耕地质量提升这一“国之大者”,坚持“思政引领、科教融合、分类培养”,有机融入“万物土中生”“扎根大地、落地生根”等生态文明理念,构建“一载体两课堂三融合”的实践育人机制与“一导向二贯通四协同”的农科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团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土壤健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土壤固碳减排及区域环境治理等开展攻关,牵头建有“111”国家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工程中心、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省部级平台10个;团队先后入选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和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等,荣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南京农业大学首届“师生共同体”优秀案例。

  农业资源与环境教师团队始终将师德师风作为团队建设的第一要务,围绕党风廉政(党规)、学术诚信(学规)、师德规范(师规)等“三规”常抓不懈,不断增强教书育人使命自觉。团队带头人全国师德标兵、国家级教学名师沈其荣教授40年如一日坚守“三尺讲台”,并由个人倡议和发动产学研企业共同捐资成立“未来奖学金”,用家国情怀和师德风范引领后学新秀,建成了一支包括江苏省“最美高校教师”提名人物、江苏省“最美高校辅导员”、南京农业大学师德标兵等在内的优秀教师团队。

  对标“四有好老师”标准,打造师生共同体,建立导师与研究生谈理想、谈学术、谈生活的“三谈”制度,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教师党支部入选江苏省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研究生党支部获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建立院士和国家教学名师领衔的团队“三全”育人体系。坚持“思政引领、科教融合、分类培养”,有机融入“万物土中生”“扎根大地、落地生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等生态文明元素,讲好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构建了“一载体两课堂三融合”的实践育人机制和“一导向二贯通四协同”的农科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产学研结合分类培养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人才的模式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主编、参编高等学校“十四五”农林规划教材《土壤肥料学通论》、国家级规划教材《土壤学》等,构筑“学科-方向-基础”三级核心课程体系,其中6门课程获国家级一流课程认定,入选“植物营养学”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新型微生物肥料与土壤培肥”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1项、银奖3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近年来,团队培养了包括“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在内的1100余名本硕博优秀毕业生,在全国乡村振兴主战场建功立业。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土壤健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土壤固碳减排及区域环境治理等开展攻关。牵头建有“111”国家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工程中心、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及部省级平台10个。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0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农业科技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和省部级项目100余项。在有机(类)肥料新产品创制、农业土壤固碳减排技术和土壤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治理等方面取得系列突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其他部省级一等奖9项;发表研究论文800余篇,发文量居世界相关研究领域首位。团队有10余名成员入选全球和中国高被引学者。

  针对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难题,以100余件国家发明专利为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气流膜+条垛式堆肥发酵新工艺、芽孢杆菌生物有机肥二次固体发酵技术工艺及木霉生物有机肥制造工艺,被668家企业采用,占全国规模化有机肥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累计推广1.8亿亩,带动数万个就业岗位。

  以施用全元生物有机肥为核心技术的防控土传病害综合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香蕉“巴拿马病”和番茄、西瓜等土传病害,推广施用8000余万亩,防效达85%以上。针对我国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安全利用难题,研发了阻抗稻米镉污染技术,为农业农村部提供了“适用于南方中低镉污染稻田的低镉积累主栽品种”轻简化技术。撰写内参报告《应对国际4‰土壤增碳计划中国可以另辟蹊径—专家建议我国推出生物质炭全球增碳计划》《关于防范南方农田土壤镉污染诱发人体健康公害事件的建议》,得到多部委的高度重视。

  建立传帮带机制,通过引育并举,建成了一支学缘和年龄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特色和优势鲜明、道德品格和作风优良,潜心农业资源与环境基础与应用研究的队伍。

  团队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5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国家优青、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国家青年人才10人;入选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沈其荣教授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华农业英才奖、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全国师德标兵、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等荣誉称号。